工業設計與時代背景的相關性(一)以產品為核心的工業設計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已較為成熟的背景下,1959年工業設計的第一次定義是從描述設計師工作內容的方式來定義的,強調設計產品的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特征。此次工業設計的定義是以“產品”為核心的,強調設計與生產緊緊相扣,設計師只需要為大批量生產的產品提供審美價值即可。 工業設計從產品轉向用戶 20世紀60年代,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社會經濟的越發繁榮,第一次工業設計以“產品”為核心的定義在市場上已經顯得不足,在第二次定義中明確提出了“使人類的行為變得高效和令人滿意”。將第一次定義以“產品”為核心發展向以“用戶”為核心的設計思維逐步過渡,引入生產者和消費者,將工業設計的系統范疇擴大。希望能通過創造性的方式協調和整合雙方利益,這就使設計師不僅僅要滿足之前的責任之上,還多了平衡用戶與廠商之間的利益的雙重責任。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指信息技術與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基于信息和新能源的科技革命就已出現苗頭。 隨著數字技術和服務經濟的發展,設計的對象逐漸由可見延伸到不可見,由物質延伸到非物質。“為工業而設計”和“制造業的設計”已經不再是工業設計局限的范疇了,工業設計已經不再按照對象的特點來斷定其內涵,設計已經擴展到了為社會公眾提高有形或無形服務的所有產業,甚至設計本身也可以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還可以發展成為獨立的創意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