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與時代背景的相關性(二)設計是創新活動,“強調技術人性化,整個設計過程研發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是整個生命周期”,可以看出這個時代的技術發展比產品設計要快。 較新定義從“設計目的”與“設計任務”兩個角度進行了定位,表明設計是一項廣泛的專業活動,設計對象會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任務來看,面對當今社會的環境污染、民族沖突、文化差異、生活方式的變遷等復雜的問題,設計由“以用戶為中心”轉向“人的物質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由此出現了“無障礙設計”、“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等新的設計理念。設計內容上升為全球道德規范、社會道德規范和文化道德規范等。 2014年德國宣布工業設計進入4.0(利用物聯信息系統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后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全球開始逐漸意識到或將進入物聯網時代。次年,最新定義在韓國宣布,從這次定義的更名中可看出,工業設計涉獵更廣、更深。從四個方面去理解工業設計新定義的內涵: “第一,要求創新包含獨特性、實用性和可實現性。 第二,以將策略性處理問題的思維應用于產品、服務和系統的活動為核心。 第三,第三,從重視產品延伸到構建網絡環境的和諧。 第四,第四,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此次定義更指出,設計是跨學科的專業,這就對設計師提出更高的科學知識素養。設計不是單個人的行為,而是共同進行創作的活動,即協同設計。新定義還提到有關倫理方面的問題,在如今全球商業文化的背景下,設計商業化,很多設計都是主導消費者過渡消費,消費心態被異化。例如最典型就是美國的汽車設計,目的主要是通過汽車外型的改觀達到市場促銷的目的,因此稱為式樣化,這種設計的目的是所謂的“有計劃的廢紙制度”,利用改變外型來達到產品老化目的,促進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