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工業設計中的可持續設計上文提到的綠色設計主要上還是針對物質產品設計而言的,所謂的“3R”目標也是主要是技術層面上的。要系統地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還必須從更加廣泛、更加系統的觀念上來加以研究,可持續設計的理念應運而生。可持續設計是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是自然保護國際聯盟(UCN)于1980年首次提出的。而后個由多國官員、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對全球發展與環境問題進行了長達5年(1983-1987)大跨度、大范圍的研究,于1987年出版了被譽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個國際性宣言——《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描述是:“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的發展”.研究報告把環境與發展這兩個緊密相聯的問題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持久、穩定的支承能力為基礎,而環境問題也只有在可持續發展中才能夠得到解決。因此,只有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掌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才能使這一涉及國計民生和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得到滿意解決。 “發展”和“增長”的區別在于,“增長”是指社會活動規模的擴大,而“發展”是指社會整體各部分組成的相互聯結、相互作用以及由此產生的活動能力的提高。不同于“增長”的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不斷對更高程度和諧”的追求,而發展的本質可以理解為“更高的和諧程度”,而人類文明演進的本質在于人類不斷尋求“人的需求”與“滿足需求程度”之間的平衡關系。因此,促進“發展”的“和諧”,是“人的需求”與“滿足需求程度”之間的和諧,也是社會進步的本質。 可持續發展得到了廣泛的共識,使得設計師們積極努力去尋求新的設計理念及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設計理念是以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為前提,設計出滿足當代需求,又兼顧保障子孫后代永續發展需要的產品、服務或系統。在現有的研究當中,主要涉及的設計表現在建立持久的生活消費方式、建立可持續社區、開發持久性能源及工程技術等。 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曼梓尼( Ezio manzini)教授為可持續設計( Sustainable Design)下的定義是:“可持續設計是一種枃建及開發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策略設計活動。…針對整個生產消費循環,利用系統式的產品與服務整合和企劃,以效用和服務去取代物質產品為最終目的。”曼梓尼教授對于可持續設計的定義是理想化的,有非物質主義設計的偏向。非物質主義設計是以信息社會是一個提供服務和非物質產品的社會”為前提,以“非物質”這個概念來表述未來設計發展的總趨勢即從物的設計轉變為非物的設計,從產品的設計轉變為服務的設計,從占有產品轉變為共享服務。非物質主義不拘泥于特定的技術、材料,而是對人類生活和消費方式進行重新規劃,在更高層次上理解產品和服務,突破傳統設計的作用領域,去研究“人與非物”的關系,力圖以更少的資源消耗和物質產出,保證生活質量,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當然,人類社會甚至于自然環境,都是構建在物質的基礎之上的,人的生命活動、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物質本質,可持續發展的載體本身也是物質的,可持續設計不可能完全脫離其物質本體。 簡而言之,可持續設計是一種枃建及開發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策略設計活動,均衡考慮經濟、環境、道德和社會問題,以再思考的設計引導和滿足消費需求,維持需求的持續滿足。可持續的概念不僅包括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也包括社會、文化的可持續。 在可持續設計之后,又出現了低碳設計的概念。所謂低碳設計是以減少人類碳排放,降低溫室效應帶來的破壞效應為目標而進行的設計。低碳設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重新規劃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通過日常生活行為模式的再設計,降低碳消費量:二是通過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或者開發新的、可替代的能源,實現減排。可以預見,低碳設計將成為未來工業設計的一個關鍵主題。 |